欢迎登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(济宁市中医院)官方网站!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医院动态

财力智力不如免疫力 提前抗病毒抗菌不如扶正气

【字体: 】 发布时间:2020-04-20


免疫是个外来词吗

 “免疫”一词,最早见于明代医书《免疫类方》,指“免除疫疠”,是防治传染病的意思,所以免疫能力并非是国外医学专属。中医药免疫思想源远流长,在《素问·刺法论》指出: 五疫之至不相染者,是因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此处的正气已经和免疫力的概念比较接近,甚至更为广泛。 

提前服用抗病毒抗菌药物需要吗

疫情当前,有普通的咳嗽、发热等症状也让人紧张,部分人群本着预防原则开始口服各种消炎药,即抗生素、抗病毒类药物,这是不可取的。这类药物大多从干预病原体(细菌、病毒)生长、繁殖入手,进行抑制和杀灭,尚未感染有关病原体,药物服用后没有针对性。从中医药角度讲多数消炎药性属于寒凉,过度服用无益身体健康,不仅是服用抗生素抗病毒西药无助身体,大量口服清热解毒类的中草药也应该要以辨证论治为前提,不可盲目使用。

春天传染性疾病高发吗?

其实春季是免疫类疾病、传染病以及精神类疾病的高发期,现在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不聚集已经形成社会新风尚,传染性疾病防控战线紧密,但是其他季节性疾病也要重视,其他类疾病不会因为传染病的到来减少发病。春三月在五行之中属木,与木星相应,地气由厥阴风木转暖为少阴君火,形成了万物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,也出现了热气上升,寒气补充,热极必寒,时有寒气来袭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讲到庚子年二之气(春分至小满)时写道:二之气,阳气布,风乃行,春气以正,万物应荣,寒气时至,民乃和。其病淋,目瞑目赤,气郁于上而热。

春三月,风火相煽,病可多发生于头部。庚子年是金运太过的中运,金克木,便制约了木气条达,形成肝郁之邪火。肝开窍于目,一些肝气偏盛者出现目赤。肝气匮乏者易出现眼睛乏力,眼皮沉重,喜欢闭目,贪睡不醒,甚至出现肢体疼痛,屈伸不利。如果郁火邪热上逆,极至下注,则易形成了包括尿血,小便痛而难下等淋漓不尽等病证。

顺天应运 扶正当时

中医自古就十分重视“治未病”,强调“欲病救萌”,即疾病处于萌芽阶段,在此时进行有效干预。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春季,提高自身的免疫力,使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学科带头人、主任医师、市名中医王乐荣提出以下几点建议。 

一是脾胃减负。饭吃七成饱,尽量以粮食为主,以减轻肠胃的负担,保持脾胃的轻松自然,反而令人身轻气爽,多食时令蔬菜,不因食物积压而过度进食增加脾胃负担。

二是热者寒之。最近一些鼻子出血、牙龈疼痛、咽喉疼痛类现象更多,应减少温补食物,多次少许饮食养阴,不能因为复工复产后过度吃火锅等辛辣油腻品。

三是柔肝养阴。肝气不足者如果目瞑乏力,气短,筋脉萎软,应忌生冷食物,酸甘化阴而生津之法可以使用,春天时令蔬菜得天地之精气,具有生发之象,适宜选取。正所谓春汤灌脏,洗涤肝肠,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,滋水涵木润燥会出现个小流行。

四是中药扶正。结合本年运气及风易侵袭人体肌表,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下服用一些具有柔肝养阴的药物,可以扶养正气。

五是佩戴中药香囊。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、儿科通过二十四节气周期变化,配制八宝放感香囊,具有扶正解表、祛湿开窍、扶助正气之功效,既能配合抗感,又能防感。只需佩戴胸前,简单方便,最适合年老体弱的老年、儿童。

六是艾灸除寒湿。艾灸神阙、关元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,可以温阳散寒除湿,调理脾胃,提供机体免疫力。